查看原文
其他

就地过年下的疫情想想

良食作者 何以为食 2021-12-18
又是一个农历新年,在上一个农历新年前夕,新冠疫情在全国范围扩散,出行禁令从武汉拓展至全国,2020年上半年的我们,几乎都是在家中度过。一年之后,疫情仍然没有消散,很多人因为它,只好留在工作的城市“就地过年”。
 
防疫之外,也让人不禁反思,这场持续了一年多的疫情,究竟想让我们学到什么呢?
 
在一次演讲中,观众提问 Eckhart Tolle(美国灵性导师,《当下的力量》一书作者):面对日益恶化的全球生态,我们要如何行动帮助地球?
 
Eckhart 的回答颇让人意外,他说,地球不需要人类拯救,以它的能力想要“甩掉”人类轻而易举,也许是一场地震、洪水或一次流行病。反倒是人类自己需要调整行为,让地球看到(在 Eckhart 看来,地球是有意识的生命体),人类值得作为地球的居民存续。
 
这场对话发生在疫情之前,但在今天回看,却像是一种预言。

一个“小小的”病毒竟可以让人类世界几近停摆,无数贸易、商业往来因之受阻,不少依赖外部食物进口的国家和地区因贸易限制还爆发了粮食危机。
 
而疫情喧嚣之下,在世界的其他角落,森林大火、非洲蝗灾、极端天气也在同步上演,只是被疫情抢了风头,没有在新闻中占据太大比重。

进入2020年代,地球似乎要做一个清算,从各个角度提醒人类注意,高速发展的经济列车,不能一路高歌猛进而罔顾其他生命的福祉。
 
就拿被认为与这次疫情高度相关的饮食来说,我们目前生产、运输、消费食物的方式就很难称得上“人道”,也不够格继续作为地球的居民。
 
为什么这么说?

食物生产没有照顾到动物和星球的健康
 

不当的农法让土壤日渐退化,据联合国统计,全球已有三分之一的土壤处在退化之中(摄影/郑杰忆)

因为不恰当的耕作方式正在使地球上曾经肥沃的表土层急速退化*,长此以往,我们预计将在60年内耗尽地球上所有的表土层/可耕种的土地,这是造成未来食物短缺的潜在因素中,最确定的一项。
 
*土壤质量上的衰退“得益”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在全世界推行的"绿色革命"(此处的绿色并非环保、生态的同义词)。通过杂交育种,结合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与大规模单一种植,“绿色革命”让世界上的很多地区在短时间内粮食产量增长数倍、甚至数十倍,但却以地力的耗损、生物多样性的锐减为代价——要知道,在化学投入品介入之前,人类的农耕活动持续了数千年,而土壤仍然肥沃。
 
也因为我们目前饲育动物的方式,像极了“纳粹集中营”。

典型的工业化蛋鸡养殖将蛋鸡终生囚禁在室内狭窄的铁笼子里,蛋鸡因空间受限时常会啄伤彼此。(图片来源:Wikimedia Commons)
在“动物集中营”里,饲养者只关心如何在短时间内生产更多肉蛋奶,所以会把蛋鸡关在暗无天日的室内,每只仅有一张 A4 纸大小的活动空间;也会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,把刚出生的小猪断尾、小鸡断喙、牛只断角,防止密集饲养可能出现的伤口感染;
 
还会通过基因选育,特别筛选出产奶量高的乳牛(因为频繁挤奶而导致乳腺肿大)、胸部大的肉鸡(这样的肉鸡通常双脚支撑不住身体,造成跛足,终其一生不能行走);以及为了短时间快速膨胀体积而喂食违背反刍动物饮食习惯的谷物(反刍动物的最佳食物是牧草,食用过多玉米、大豆会造成严重的消化问题)等,种种手段都是以效率和产量为中心,漠视动物的自然习性,导致饲育动物的免疫力降低,更易发病,只能依靠抗生素对治。
 
然而这样生产出的食物并没有真正利益到人,因为人与自然、与其他生命的健康一体相连。当我们没有给予植物、动物足够友善的对待,不在意它们的健康,那么作为食物的它们,也无法回馈给我们健康。
 
环顾周边,不难看出,工业化食物生产体系虽然成就了前所未有的食物繁荣,却没有让人类因食物而更健康。*

*世界权威医学杂志《柳叶刀》报告指出,全球范围内“不健康的膳食”是造成疾病和死亡的第5大危险因素,在中国,10-20%的疾病和死亡可以和“不健康的膳食”相关联。

在新冠病毒之外,科学家已经在猪禽养殖场检测到了其他新型病毒,同样具有从动物传染到人的可能性。因此世界农场动物福利协会CEO 菲利普·林伯里(Philip Lymbery)才会说,下一次全球大流行,可能已经在我们的餐桌上了。
 
全球化食物供应排挤本地食物生产

得益于全球贸易体系的建立,借由便利的交通和冷链保鲜技术,我们足不出户吃遍全球。但新冠疫情造成的贸易管制、进出口禁令,以及由此引发的一些国家地区的食物短缺却让我们看到,提高本地食物系统的自给自足程度多么重要。*

*由于中国具有90%以上的粮食自给率,2020年国内粮价并未出现大幅波动,国民口粮无忧,但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粮食进口国,作为目前动物饲料主要来源的大豆因依赖进口而受到一定制约。
 
可以预见,未来几年,气候变化的加剧将使全球的食物生产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风险与挑战,曾经的粮食主产地可能因为一场毁灭性的自然灾害而减产和绝收,而在本地建立起自给自足的食物系统却可以在全球供应链动荡时,从容度过,也顺带减少了食物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,降低食物的“碳足迹”。
 
食物浪费与食物短缺现象并存

在食物富足的今天,我们对待食物并不珍惜,每年浪费丢弃掉的食物占据食物生产总量的三分之一,与食物一起浪费掉的还有当中农人的辛劳、运输的燃料。

进入垃圾填埋场的食物,在分解或焚烧过程中将释放出的温室气体。据联合国统计,全球每年食物浪费产生的碳足迹相当于33亿吨二氧化碳,如果比喻成一个国家,它将是仅次于中美的第三大碳排放国。(图片来源:ensia)

工业化食物生产总是为自己辩解,如果不采用大规模单一种植的化学农业和集约化饲养的畜牧业,无法喂饱所有人。然而在尚有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浪费掉的情况下,我们根本没有资格认定,放弃工业化食物生产体系就一定行不通。

即便在食物如此丰盛的今天,全球仍有8亿多饥饿人口,要反思的恐怕是我们的食物分配出了什么问题,而非盲目增产。
 
在中国,有将近40%的食物用作了动物饲料,20%左右的食物用于工业(比如制作酒精、生物燃料),最后只有30%左右的食物成为人类的口粮。

但这并非唯一可行的方案。

如果我们尊重反刍动物习性,喂食人类无法食用的牧草,反刍动物就不会与人类争夺口粮,而杂食性的猪鸡也可以帮忙处理人类的食物垃圾,减少食物垃圾的焚烧量和填埋量。如果允许农场动物生活在自然环境,它们的排泄物也可以成为所在地的肥料,增进地力,提升土壤的固碳能力。*
 

*集约化室内密集饲养系统内产生的动物粪便常常排放至江河湖海,造成水体污染,去年长江流域水质检测出兽用抗生素即为一例。

反刍动物的天然食物应该是人类无法食用的牧草,而不是玉米和大豆。(Photo by Jonas Koel on Unsplash)
 
食物是人类生活最基础的一环,但也因此最容易轻视。生活在城市中的我们,既不认识为我们生产食物的人,也不了解被我们食用的这些植物和动物,以及生养它们的土地如何被对待,能够让我们醒来的,也许只有危机*,可能是食品安全危机、粮食危机,又或者是动物疫病、生态危机……
 
*联合国已经意识到,当初制定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如果要实现,必须从食物体系的转型入手,所以今年9月,第一届全球粮食系统峰会即将召开。
 
这场席卷全球的疫情,似乎在问我们:到底什么是健康?忽视了植物、动物、生态的健康,人类还能获得健康吗?
 
如果疫情之后,我们只是想重返常态、一切照旧,那么这场持续一年多的疫情,可能还会以另外的形式卷土重来,继续这项提问,直到我们交出满意的答卷为止。

-End-
文章首发于澎湃新闻“市政厅”栏目,再次发布有修改,点击“阅读原文”查看我们的澎湃专栏。
作者:Nick


文后记:除夕读这篇或许有些沉重,但是我们更希望能在跨年之际让你生出新的决心:2021年要在饮食方面做出更负责任的选择。

良食基金全体同事在此祝福“何以为食”的新老读者们新春快乐,在2021年有更多机会让自己的饮食良善、可持续。至于形式嘛,可以是开始亲耕亲种,也可以是找到有理念、可信赖的食物生产者,让良食在今后的餐盘中占据更多比重,又或者是自己深入了解之后,向周边人推广介绍,形成良食社群,一起操办起来……

良食基金也会在接下来的一年里,继续深入可持续食物话题,让良食成为更多人的追求与向往!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